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饲料业:养殖业的生产车间?

发布时间:2017-01-06 16:25    作者:何苗 杨雪    来源:《农经》    查看:
    饲料占养殖业成本的70%,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由于畜禽等养殖规模小、群体分散,养殖业在由传统散养状态逐步过渡到专业化的进程中,过去选择饲料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原料商处买来原料自己配好;二是直接从附近一些配料商处购买配好的料。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一些养殖管理者慢慢意识到自己配料存在很多弊端,采购规模小、议价能力低、原料价格高、采购环节多、物流成本高、生产损耗大且饲料转换率低,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配料的检测、配方设计、设备及监管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质量没有保障。因此,大部分猪场聚焦在自己养好猪的专业领域,把饲料交给专业的品牌厂家去做。

    饲料企业则是直接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大部分以分销方式出售。随着直销方式的兴起,一般大品牌饲料都会有部分直销饲料。大部分的养殖场一般在附近的经销商处购买饲料,由于中间物流及装卸等环节费用的增加,从经销商处购买饲料与直接到厂家购买的差价至少每吨在100元以上。为此,部分养殖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开始自建饲料厂,而饲料企业为了更好地消化产能也开始涉足养殖。这种现象在大型企业中更是普遍,饲料养殖不分家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然而,在整体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开始暴露。特别是在饲料行业,接近50%的过剩产能成为行业之痛。“做饲料的搞养殖,搞养殖的做饲料”这种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开始引起反思。

    “全产业链模式主要是为了一方面得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风险,这个环节出问题其他环节还能保持盈利从而平衡风险,这是全产业链的优势。但是它损失的可能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毕竟专业化分工永远是现代产业的特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明利教授说,“由专门的企业从事专业的生产,从生产效率、技术效率、专业化分工等方面看肯定很有优势。所以说我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应该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方式,但是随着我们国内生产水平的提升和其他一些环境的改善,我们的专业化分工可能最终还是会占据主导。”

    在双胞胎集团签约包括温氏集团等六大养殖企业,组建OEM代加工模式时,类似的论断成为了业界主流。

    业内更有专家指出,猪场饲料采购趋势将从买自配料、粉料变为买颗粒料,从向经销商买变为直接到饲料厂买,从自建饲料厂加工变为找专门的饲料企业代工。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将成为常态,饲料企业为养猪企业代工将成为必然趋势。

    据相关媒体的统计,这六家大集团叠加起来,养殖规模将近在4000多万头猪左右,我国一年出栏肉猪在6亿头,这些大集团就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近10%。若按1吨饲料养大3头猪计算,这些大猪场全部使用双胞胎饲料,其代加工总量就在1000万吨以上。加上双胞胎集团在全国布局有工厂80多家,其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已经占有800多万吨,猪饲料总量就可以达到2000多万吨。

    然而双胞胎给出的答案则相对谨慎得多,双胞胎集团副总裁李建宁在接受《农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双胞胎代工模式销量大约在每月1万吨左右,在集团中的占比大约只有2%。“我们的OEM还刚刚开始,预计增长会很快,但也不会太快,明年会有占到集团销量10%的可能。”

    作为一种定制化的加工模式,OEM主要针对的必然是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在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向专业的饲料企业进行定制,一方面保证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未来国内,家庭农场或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仍然会占据很大比例,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饲料销售仍然是合理的。”李建宁认为,现在说OEM会成为主流还太早了。

    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的趋势或许会是必然。“这样的理念,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还是更有利的,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这个认识。”李建宁坦言,目前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种互信,以开放共赢的心态实现资源的共享。“整个上下游企业都没必要再去重复建设。现在整个饲料产业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一个养猪企业要建一个饲料厂,需要投入几千万元左右。建成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你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采购、制造平台,与其花几千万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如把资金、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上去。”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